首页 > 学生平台

探访大转折之城 ——遵义 蒋怡乐

发布时间:2015-10-15 14:12:01           责任编辑:管理员           点击次数:6994

探访大转折之城

            ——遵义

蒋怡乐

武 汉 枫 叶 学 校(初中)

Wuhan Maple Leaf Middle School

目  录

1  序

2  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山

5  遵义会议会址

10  苟坝会议会址

12  学做陶艺

14  遵义博物馆

16  黔北第一险――天险娄山关

17  遵义美食

19  后记



暑假,旅游的好时期。而我的目的地,是与炎热的武汉相反的避暑圣地——凉爽舒适的遵义,这里每天的平均气温只有20几度哦!

遵义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处于中国西南腹地,位于贵州省北部。北靠大娄山,南临乌江,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重地,也是一个历史名城。当年红军长征时在这里留下了无数光辉感人的事迹,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也使遵义成为家喻户晓之地,毛主席在这儿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更是红军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这里有着许许多多的革命历史遗迹。

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座神奇的城市,正是妈妈的故乡。在这座城里,承载着妈妈美好的童年记忆,还有着,我的外公外婆。

而此次的遵义之旅,不仅是应外祖父母的要求,也是为了认真完整地亲历一次中国革命的大转折之途。

那么,就和我一起,探索追寻这座城及其周边留下的红军足迹吧! 

 

遵义俯瞰图

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山

7月31日,我们乘飞机抵达了遵义,抵达当天天色已晚,所以我们直接回到了外公外婆家,一顿丰盛的晚餐后,我们便休息了。

8月1日,一大早我就被妈妈“粗暴”的叫醒,一番简单的洗漱用餐后,我们全家便向着目的地――红军烈士陵园(遵义当地人多称为红军山)出发了。今天的目标,是爬山(晨练)!因为遵义比较小,所以在这里,出门一般都靠11路公交:步行。本来外婆提议乘坐公交,可是我很有骨气的拒绝了,理由是:这么凉爽的天气,不走一走太可惜了,更何况,我要减肥!

30分钟后,我们才到达山脚下,而要爬山,还要通过一条超级长的集市,当我们穿过集市时,我亲身体验了一次“肉夹馍”的“肉”的感觉。真是人山人海啊!我几乎是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推着往前方以龟速移动,此时,我不禁埋怨道:“为什么把集市设在这里呀!”而外公听到后却是从人群中笑着回头对我说:“因为你起的晚了,要是6点半来,这里就没什么人了。”“啊?”我苦着脸,加快了脚步。

经过了大约20分钟的“肉夹馍”体验,我们总算可以爬山了。这年头,爬个山都这么难!

爬山的人并不多,刚刚的人群,大部分都是到集市上买东西的,真正来爬山的人,大概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吧。而我们一家人,呼吸着清晨那清新的空气,开始了晨练。

我们的爬山路线不是台阶,而是坡,沿坡可行至红军山后山腰。爬坡其实和走路很像,所以我并不觉得累,在我看来,在凉爽的天气下边爬山边和亲人聊天,实在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差不多走了有40分钟,红军山最著名的景点终于映入眼帘,一座高高的烈士纪念碑赫然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拾级而下,一座巨大方正的红砂石墓茔掩映在满山青松翠柏中,正中书写着"邓萍同志之墓"六个金色大字,据说是当时贵州省省长周林手书,里面安葬着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同志的骨灰。我们在墓前静静瞻仰了遵义战役中牺牲的军衔最高的这位红军指挥员。        

 邓萍墓

继续拾级而下,在一座青石圆坟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红军坟"三个大字。在这里我祭奠了一位升深受人民怀念的红军卫生员――龙司泉。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有一位年轻的红军卫生员,待老百姓如亲人,医术精湛,药到病除。一天夜晚,他翻山越岭为患病的乡亲治疗。第二天回来时,部队已紧急转移,他在追赶部队时,不幸被敌人杀害。乡亲们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悄悄埋葬了他的遗体。因不知这位红军战士的姓名,只好在墓碑上刻了“红军坟”三个字。敌人闻讯后曾多次试图毁坟,群众自发与敌人斗智斗勇保护了坟墓。中国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原校长、老红军钟有煌1965年带领学院拉练到遵义市,听闻了红军坟的来历后,忆及当年他在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任军医,该团撤离遵义时,二营卫生员龙司泉因外出为群众看病没能随部队转移,至今下落不明,钟有煌怀着对战友深切的思念,经过多方反复考证,终于确认牺牲的这位战士正是他的战友龙司泉,牺牲时年仅18岁。

 龙司泉雕像图片3.jpg

了解了这段历史后,我怀着敬畏的心情在墓前肃立了三分钟。周围一片寂静,也许是人们怕将尘世的喧闹带进来,惊扰了这位烈士的亡灵吧!

红军坟后方是青松堂,里面存放着1935年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16位红军烈士的骨灰以及23名已故老红军的骨灰。本想进去祭拜,可一位老奶奶说,那里不允许进入,我们只好作罢。

走下台阶,便是纪念碑所在地,而那刻在纪念碑上的八个龙飞凤舞的大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字里行间透露出悲凉,怀念和英气。雄伟的建筑仿佛在无声的诉说着那过去的光辉岁月。而它的听众,怕是只有这天地了吧!

烈士纪念碑图片4.jpg

纪念碑的底座四周围着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放置在四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上,据说是用花岗岩石雕凿而成,分别对应红军指挥员、卫生员、战士和赤卫队员的形象,寓意着红军威震四方。圆环的内壁是汉白玉石刻的浮雕,共4组,分别雕刻着遵义会议前后的四个重要历史事件: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和四渡赤水。浮雕上,遵义人民欢欣鼓舞地欢迎着红军的到来,喜悦的神情透过石雕感染动人。浏览完后,我悄悄地退了出来,将位置留给了其他需要参观的人。

步出圆环,可以看到圆环外壁上镶嵌着的28星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由1921年建党至1949年建国28年峥嵘岁月            

 纪念碑底座周围浮雕                         

28年充满血与火的岁月中,多少英烈付出了他们的生命。四周安安静静的,弥漫着庄严和肃穆的气氛,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此瞻仰先烈。



遵义会议会址

82日,我们安步当车去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原址会址只开放了一小部分,参观主要是在新修建的气势恢宏的展览馆里。展馆内陈列着红军从长征开始直到长征胜利的所有史料,介绍的历史知识非常全面。

一进大门,就是会议会址,这里保存的非常完好,也十分整洁。而会址后侧的展览馆,将历史威严的沉淀感与现代的摩登交织在一起,却是奇异的和谐。整体的建筑风格别致却又不失古朴,让人耳目一新。

遵义会议会址图片6.jpg

    193410月至1936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粉碎了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19351,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错误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集中体现了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民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的精神。它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共产党,挽救了红军,也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

展览馆图片7.jpg

现在,你们有没有对遵义会议有一点大概的印象了呢?那么,就和我一起,追寻红军烈士们的脚步吧!

第一部分: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加紧了对华侵略的速度,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高喊着抗日救国的口号,可是国民党的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兵百万“围剿”全国各个革命根据地。然而,由于共产党 “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撤出根据地,实行了战略大转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长征。因为一次战略错误,导致了红军多处革命根据地受挫,使30万军队锐减到了三万,30万党员锐减到了四万,1000万根据地人口锐减到了100万。所以,红军为什么长征?长征时被迫进行的。

“五次反‘围剿’失败,敌人的强大是原因,但战之罪,干部政策之罪,外交政策之罪,军事冒险之罪,是主要原因。机会主义,是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毛主席如是说。

开始长征时,红军兵分四路,从不同的地方开始了长征。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1010日由于都出发。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1116日由河南罗家河山冲出发。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1119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

参观中图片8.jpg

中央红军出发时八万多人,号称十万人,辗转三个月到达遵义地区。三个月中间,坛坛罐罐都带着,连机器都抬着,那简直是不堪设想。怎么会有这种大转移呢?简直就是大搬家嘛!当然,那些东西都纷纷丢掉了,大概还没出江西,机器就丢掉了。经过了广东、江西,然后又转到湖南。在湖南多次转移,然后才进到贵州。而在这途中,最为惨痛的一战便是湘江战役了。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泉州战役,是关系到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1127日至12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乌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防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人数由出发时的八万人锐减至三万余人。

第二部分:遵义会议,伟大转折。

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特别是湘江战役后,严酷的现实使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以及所有指战员深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领导的危害。1935年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引导中国

革命走向胜利。                                            

红军用过的武器图片9.jpg

    遵义会议的前奏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通道会议上,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该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他的主张得到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黎平会议是红军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转兵贵州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的真确主张;正式决定放弃向湘西前进的计划,改向贵州北部进军;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贵州瓮安县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定,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做出《关于野战军通过乌江以后心得行动方针的决定》。

遵义会议的延续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1935年2月,在云南扎西(今威信)境内,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会议(史称“扎西会议”),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会议指明了中央苏区和红二、红六军团的战略方针和组织问题,重新开始实施中央对全党工作的领导,确定了中央红军新的战略行动方案,讨论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和决定对中央红军各个军团进行缩编。

会理会议则充分肯定了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种革军委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广泛实行机动作战的经验,批评了个别人企图改变中央领导的严重错误,统一了思想,增强了团结,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当中的领导地位。

红军用过的茶具图片10.jpg

第三部分:转战贵州,出奇制胜。

中央红军转战贵州期间,毛泽东等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多路重兵围追堵截的缝隙中,穿插迂回,巧妙地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同时,党和红军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领导创建了黔北苏区根据地,在长征史和贵州人民革命奋斗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毛主席军事思想最光辉的一页,就是长征中的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摆脱了被动。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从遵义地区北上,拟夺取川黔边境的土城、赤水县城,相继从四川的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到川西北创建新根据地。

二渡赤水,则遵义大捷。

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扎西休整期间,川桢敌军很快从南北两面向扎西逼近,为摆脱敌军,毛泽东指挥红军迅速转兵东进,于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河,

歼灭了两个师八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利。

三渡赤水,意在引敌西进。

中央红军取得遵义战役胜利后,为了粉碎蒋介石策划的新进攻,毛泽东当机立断指挥红军再度西进,于3        

月16日至17日三渡赤水河,重入川南,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                                            

四渡赤水、南渡乌江要图图片11.jpg

四渡赤水,终于跳出重围。

中央红军三渡赤水、重入川南后,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重兵围堵,毛泽东果断指挥红军以隐蔽、神速的行动而向东,于3月22日在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河,继而南渡乌江,威逼贵阳,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

第四部分:勇往直前,走向胜利。

长征中,各路红军将士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突破了敌重兵的围追堵截,征服了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战胜了党内分裂的危机,纵横十余省,长驱数万里,胜利到达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方案,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

1935年4、5月间,当国民党各纵队纷纷向贵州以东开进时,毛泽东又指挥中央红军向兵力空虚的云南方向疾进,直逼昆明,与1935年5月3日全部渡过金沙江,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与川、黔、椹边境的计划。从此,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遣队到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红一师红一团的17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冒着敌军密集的火力,在八名船工的帮助下,靠一只小船强渡大渡河,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

  纪念红军的木板题词图片12.jpg

1935年5月29日,红四军团先头部队的22名勇士在红军集中火力的掩护下,飞夺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道路。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了大渡河。 

1936年7月1日,红二、红六军团在四川省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月5日与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在党中央和朱德、刘伯承、贺龙、关向应等力争下,红二、红四方面军决定共同北上,同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合。

坚毅:征服雪山草地。

长征途中,红军指挥员不仅要冲破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捕,还要与极为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殊死搏斗.他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团结互助,翻越了10余座终年积雪、人迹罕至、大部分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奇迹般的走出荒无人烟、纵横六百里的茫茫沼泽地。

红一方面军翻过了五座雪山,红二方面军翻过了八座雪山,红四方面军翻过了十三座雪山。

如此壮举,叫人怎能不钦佩?而这场壮举,又是由多少革命先辈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呢?

最后,我想说,遵义会议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在什么年代里,它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精神力量! 



苟坝会议会址

    8月4日,我们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到达苟坝会议会址。

苟坝位于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马鬃岭山脚,据县城50公里,距遵义56公里。苟坝的地形非常独特,东北西面山峰林立,其主峰马鬃岭海拔1425米。非常有利于军隐藏,躲避敌军轰炸,为红军驻军提供了便利条件。当然,苟坝的风景也非常秀丽,天空仿佛一块蓝水晶,纤尘不染,清澈的让人不忍心污染它。绿树与鲜花相映成趣,整个村子仿佛一幅清丽秀美的山水画,干净,古朴,宁静。

苟坝会议会址图片13.jpg

1935年3月初,中央红军主力进驻苟坝。毛泽东、王稼祥、陈云等中央红军领导人也同期入驻。3月10日至12日,党中央在苟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苟坝会议”。这次会议,使中央红军免受重大损失,获得了新的战略转机。毛泽东在贵州遵义县这个小村子复执中国工农红军最高领导权、指挥权,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命运实现了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而苟坝会议则是这次转折过程中最为关注的一个亮点。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评博古、李德的军事路线,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云南扎西(今威信)连续召开会议,以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随后,军委决定设置前敌司令员,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3月12日,党中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全权负责军事行动。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三人小组是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毛泽东进入小组,表明新的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中央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也标志着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苟坝会议会址图片14.jpg

在苟坝有着一条小路,被称为毛泽东小道,这个典故是如何得来的呢?

1935年3月10日深夜,毛泽东同志披着大衣,提着马灯,沿着这条小道步行到长五间找到周恩来,并说服周恩来撤销了原计划第二天攻打打鼓新场的作战命令,又一次在关键时候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一盏马灯,照亮了黔北山区的乡间小路,也照亮了革命的中国。

苟坝会议,撤销了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使红军免遭一次重大挫折;三人小组的成立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地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了他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实现毛泽东早已谋划的西击云南、渡江入川的战略计划,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77年的历史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袖们在苟坝这个普通小村庄,为中国革命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而苟坝村中,那些革命先烈所住过的屋子,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看过这些历史遗迹后,我才知道,当年的党中央领导人过得有多苦。小小的一间屋子,床是由两把椅子和几个木板搭起来的,一个成年男子躺上去,估计都不能翻身。而就在那种环境下,他们仍然乐观坚强,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年先辈们的经历,终是应了一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我也明白了,如今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乐观与坚强。再也不要怨天尤人,因为,在我们眼里天大的困难与委屈,在革命先辈们眼中,可能不过是一个笑话罢了!                                                    

先烈们睡过的床图片15.jpg

此次苟坝之行,我收获良多,也感触良多。真不谓是一次有深度的旅程! 




学做陶艺

参观完苟坝会议会址,就该打道回府了。可是,从会址出来,眼尖的我,瞥到了一家陶艺工坊。于是,抱着“既然来了,就看看吧”的心理,我们决定去瞧一瞧。结果,这一瞧,就瞧出故事来了。

这家工坊可不简单呐,有接近百年的历史了。习大大来遵义时,还参观过这家老工坊呢!这可是真正的老工坊,和城市里那些陶艺吧可不一样。有着宽敞古朴的空间和纯朴的工匠们,还有一位权威的老师傅呢!                                          

制作陶器的老师傅

找到一处空下来的地方,我便准备开工了。一位师傅帮我将陶泥放上机器,又讲了几个要领后,便匆匆去招待下一个客人了。只剩我和妈妈面面相觑,“妈妈,你帮一下我吧!”我有些不知所措的说道。“不用了,你自己摸索吧。”妈妈爽快地拒绝了我。怕脏就直说嘛!我在心里腹诽道,小心翼翼的开动了机器。

按照师傅所说的那样,我先将手在旁边装满水的盆子中泡了一下,再用手包围住陶泥块,任它转着。刚开始转时,我就后悔了。满手是泥、粘糊糊的感觉真是难受极了。但是,忍了一会儿后,我发现这种感觉慢慢可以忍受了,于是我开始按照那位师傅说的那样,将手指放在陶泥块顶端的中央,然后指尖慢慢用劲,做出一个洞,当作瓶口。同时将两手的中指稍稍收紧,做出瓶颈。过了一回儿后,我停下机器,发现一个陶罐已经初具雏形。天哪!我居然做出了一个陶罐!虽然是半成品,但我还是十分兴奋。于是,我带着自信的心情有些飘飘然的发动了机器。可是,乐极生悲,由于我被之前的成功“蒙蔽”了双眼,没有将注意力全然集中在手中的作品上,突然,陶罐的顶端掉了下来。我大吃一惊,赶忙停止了机器。可是,重做的事实已无法避免。唉!看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太过自信啊!收拾收拾心情,我重新启动了机器。按照之前的做法,我很快就又做出了一个雏形。我小心翼翼的用手保护着它,每当不光滑时就再蘸点水,又过了一会儿,一个陶罐已经完成。我又请工坊中的一位师傅帮我将瓶口做成花瓣形,锦上添花。接下来,只要把它晒干就完事了。

乘晒陶罐的空隙,我跑到那位老师傅做陶器的地方,想看看他是怎么制作陶器的。我发现,他并没有用现代制陶机,而是用一个石头做的大圆盘,用脚让它旋转。也许是因为他做的陶器有些太大,不能用机器制作;也许是因为他这一辈子都是这样,习惯了。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能否认他确实技术精湛。通常只要几分钟就能做好一个陶器。看来真是熟能生巧啊!

一会儿过后,我做的陶罐也干了。我将它与老师傅做的放在一起,照相留念。

做陶艺的过程,有时会失落,愤怒,吃惊;有时会怀疑自己;但最后,会为自己创作出的成果而高兴自豪。这,难道不像人生吗?遭遇无数困难后,便能看到彩虹。

 




遵义博物馆

8月6日,一大早,我和妈妈就开车去往遵义博物馆。

进馆后,我们发现有免费的讲解服务,博物馆二人行临时改为三人行——一位漂亮的讲解员姐姐加入了。那么,让我们一起了解遵义这座城市吧!

首先,是遵义的地理风貌。遵义山川地貌主要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富有奇山、秀水、溶洞、飞瀑等自然美景;这里生长着上亿年、有着活化石之称的“桫椤”林,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侏罗纪自然公园;这里拥有“绥阳双河溶洞”地质公园,它是中华第一长洞;这里还拥有众多国家级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进入遵义,就进入了绿色生态的山水之间。                                          

桫椤森林图片17.jpg

遵义还盛产药材,出土文物也很多,当然,文人学者也不少。秦汉时期的文化融合,使遵义一地深受汉文化影响,西汉时就出现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犍为郡文学卒史臣舍人,著名辞赋家盛岚,时至东汉,又出现了著名儒学学者、民族教育家、著名书法家尹珍,他们是黔北文化的先驱鼻祖,是贵州文化的拓荒者。

当然,遵义也曾经有一代“土皇帝”杨氏。杨氏自唐代统治播州(今遵义)725年共29代。一是因为杨氏世代首领效忠朝廷,第二是因为播州地处偏远,历代朝廷鞭长莫及,给予杨氏以充分的自主权。第三是因为杨氏联结当地大族势力为我所用,扩大自己的影响。第四是杨氏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既保境安民,又能响应朝廷号召对外征战。杨氏在遵义的统治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土司文化。

黔北文化先驱图片18.jpg

其次,黔北特有的地理自然环境,造就了地域内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尚习俗。乡民劳作于大山,大山给乡民以丰富的回馈。身上穿的,锅里煮的,家里用的,无不从大山而来;乡民厚道懂礼,凡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均相帮相助、礼尚往来;民间以和为贵,以仁为本。乡土风韵,显现黔北乡风浓土韵厚的民间文化特征。                                                           

过去的绣品图片19.jpg

而遵义的传统工艺,则是其中翘楚。技艺典型,特征明显。丹砂开采和水银提炼技术在秦汉时期就已成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化风丹展示黔北的制药历史和制药水平,湄潭毛尖素有小龙井之称。敢于吴绫蜀锦争价与中原的遵义府绸、历史上的皇家贡品绥阳空心面、遵义“通草堆画”、余庆泥塑、正安墨石雕刻、古老的黔北拱式石桥、纺锤纺纱、腰机织布、蓝靛染色,均表达出黔北人急具潜力的创造智慧。这是遵义民间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民间矿产。                                         

传统酿酒工艺图片20.jpg

遵义是国酒茅台之乡。贵州人民在每一历史时期,创造了代表每一时期的酒,同时也伴生出丰富多彩的酒文化。遵义酿酒方式悠久古老,它经历了自然发酵、双边发酵、蒸馏酒形成、特殊的双醅串香工艺形成等几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产生出特定的酒,由酒味清淡到酒味丰满、酒度提高,由普通蒸馏取酒到特殊工艺蒸馏制酒,经历了逐步升华的过程,形成了特殊的工艺和特色的香型。

博物馆也展出了一些有特色的酒器,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就是“仙人戒满杯”,它是用虹吸理论制成,诞生于清代,杯中立一仙翁,到酒时,酒液超过仙翁的肩部,就会从底部一滴不剩的漏掉,表现“戒满”这一文化主题,凸显“满招损,谦受益”的传统文化观。                                         

仙人戒满杯图片21.jpg

参观完这些后,博物馆之行也接近尾声了。我收获了不少黔北历史、地理、人文知识,加深了对遵义的了解。




黔北第一险要——娄山关

8月7日,我早上睡了个懒觉,下午就元气满满的去往险峻的娄山关了。

首先,我面临的问题是:爬山。娄山关位于大娄山山脉中段,原名娄关、太平关,海拔1280余米,主峰笋子山1780余米,地势险要,关口两侧山峦重叠,悬崖绝壁,巍峨挺拔,中通一线,自古为黔北咽喉,是川黔两地的毕经之路,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万历年间在此发生震惊朝野的平播之战。清顺治、咸丰及清朝末期再次多次发生农民战争。它真的挺高的,我爬了半个钟头才到达观景台。

娄山关图片22.jpg

真正让它出名的,是1935年7月,红军在此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大胜利。

1935年2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二渡赤水,回师黔北,24日占领桐梓县城。25日凌晨,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率领下向娄山关挺进,与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黔军2个师为争夺关口展开激战。敌人仓皇应战,抢占了制高点点灯山,凭险据守,妄图凭险顽抗。红军采用正面强攻和迂回包抄,攻占了点灯山、大尖山,经过激烈战斗后终于占领了关口。26日,退往关南的敌人向关口反扑,在红军正面出击,左右包抄,前后夹击下,敌全线崩溃,仓皇南逃。一战攻克歼灭敌军一个师,随后又乘胜追击,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取得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赢来长征军事的转折点。充分显示出遵义会议改换中央军事领导后,红军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指导下发挥的巨大威力。

在娄山关口有一面巨大的诗碑,上面是毛泽东后来追记娄山关一役题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字迹豪迈不羁,逸兴遄飞。我站在诗碑前,遥想长征途中千回百折,艰险重重,而先烈们百折不挠,伟人们指挥若定、英姿勃发,不禁为之倾倒。                                       

娄山关前毛主席的题词图片23.jpg

 

 



遵义美食

来到遵义后,除了探访历史遗迹,最让我眼睛发亮的,就是遵义的美食了!谁让我是个吃货呢!

8月3日清晨,我一反平常喜欢睡懒觉的习惯,早早的爬起床,就为了去品尝外婆口中那无比正宗的羊肉粉。

坐公交车前往老城的路上,我一直在拼命咽口水,光是想象那滑嫩的细粉,鲜嫩的羊肉,再加上秘制调料,哇!口水要留下来了!到站后,外婆带我们在巷子里七拐八拐,我都已经不知道身处何地时才停下来。我本以为这么偏僻的地方应该顾客稀少才是,可没想到深巷里顾客盈门,小店前大排长队,座位都差点不够。果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呐!排了好一会儿的队,才买到那属于我的一碗羊肉粉,回到座位上,迫不及待的夹了一筷子便往嘴里放,口中羊肉的鲜嫩、细粉的软糯、葱的清香、调料的鲜美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口感,慢慢品尝完一碗后我才发现,我竟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沉浸在美味中。这一顿早餐,吃的无比爽快!

鲜美的羊肉粉图片24.jpg

而在遵义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有的冰粉,则是一款解暑圣品。冰粉的种类非常多,有玫瑰冰粉,水果冰粉,红糖冰粉等等。我的最爱,便是水果冰粉。这冰粉的粉,口感与果冻非常相似,不过它是透明的,而且有一种果冻没有的清香。卖家通常接半碗凉水(碗非常大),再放入些许枫糖或白糖,随后放入冰粉和冰块,再加入切成小块的西瓜、香蕉、火龙果、葡萄,还有碎花生核桃,葡萄干等干果,最后放入一勺紫糯米和一勺芝麻即可。喝的时候可以品尝到十几种不同的味道,而且越吃越凉爽,越吃越冰。因为冰块在慢慢融化。有时不小心将冰块当成冰粉一口咬下,更是满口冰爽清香,在炎炎夏日吃上一碗冰粉,正是人生一大乐事啊!                                    

冰粉与炒冰图片25.jpg

遵义特色小吃,炒冰,也是一大美味。商家会有一个小柜台,装满了不同的切成小块的水果,可以任意挑选自己想吃的水果,然后商家会适量舀出来,放在一个制冰机上,加水并用铲子把水果碾碎,水很快就会变成冰,继续加水,继续碾压,这样做出来的冰沙就融合了水果,吃一口,满口的甜蜜与清香,做出来的冰非常绵密柔软,一点也不扎口,比甜腻的冰淇淋好吃了几十倍!冰凉柔软的口感让人上瘾,几分钟我就能把它全部干掉,吃完后我还意犹未尽,要不是吃太多冰对身体不好,我早就又干掉好几份了!          

遵义的美食,有没有吸引住你呢?那么,就亲自来这儿好好品尝一番吧!


后记

参观完了遵义会议前后的革命历史遗迹,品尝完了美食,这一趟遵义之行也接近尾声了。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外公外婆后,我们便登上了回程的飞机。

果然,太过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3天眨眼就过去了。我都来不及好好回味这些欢乐,就要投身于紧张的学习中去了。不过,谁也不能一直生活在欢乐里,适当的压力对我还是有好处的。这一趟旅程让我很满足,我也收获了不少东西。

我深刻的了解了当年红军战士们在长征期间所体现出的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八十年一晃而逝,当年先烈们踏足过的地方早已物是人非,但这种精神会一代代流传下去,永不磨灭!革命先烈那种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的态度也是我所要学习的。

对过去了解得越多,我的感触也越深。当年的先烈们怀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时刻准备着为革命献出一切,甚至是家庭与生命!而当今社会,许多人不说像他们一样具有献身精神,连正常的人文关怀精神都越来越欠缺。遇到什么事都是别人的错,丝毫不反思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恰当,只想着千错万错都不关自己的事,赶紧把自己摘出去再说。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连举手之劳即可助人的小事都不愿意做。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如今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中华民族不是礼仪之邦,以讲究仁义和礼节而著称的吗?为什么现在这种精神我都快看不到了呢?

    不过,我相信在今天这个社会中,已经有很多人发现了这样的状况,并尝试去改变它。我相信如果大家能够一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会遇事先反思自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常具助人之心,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强盛,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无比美好!

最后,我要感谢遵义这座城市。它不仅让我学到了理想、信念、牺牲和坚持,还带给了我浓浓的亲情和那么多欢声笑语,我从没有这么充实地享受过一段假期!

再见了,遵义!谢谢你带给我的充满震撼和感动的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