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新闻

“枫采杯”教学能手大赛丨诗情画意润心田

发布时间:2021-05-10 10:05:27           责任编辑:管理员           点击次数:5863

/    


语文组教学能手大赛

百舸争流展枫彩,

凝心聚力泽流芳。

磨砺教学精技艺,

以赛促研共成长。


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新教育,枫叶人开启双线教育新模式。教育方式的改变,促使教师思考课堂形式的变化。为了深入推进语文教研工作,激励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精心组织教学,静心教学反思,推进4.0版启智课堂,武汉枫叶学校语文组开展了以古诗词为主题的“枫彩杯”教学能力大赛活动。


诗情画意润心田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武汉枫叶学校,围绕“古诗词教学”为主题的的教师风采大赛在305班教室拉开了序幕。唐烨老师所执教的《望天门山》一课,让我们品读了诗词的美丽,感受到诗中有画的,画中有诗的奇妙。学生们清脆悦耳的诵读声、积极热烈的探讨声、精彩纷呈的答辩声让听课的老师们沉醉在诗中,沉浸于课堂。

1.jpg

一、多样诵读有妙趣

      唐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韵味。个人展示读,同桌比赛读,师生配合读,在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回环诵读中,学生们能够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感知韵律,体味诗词的节奏感。诵读不仅仅是诵读,更像是一首优美的歌曲流动在教室,回环缭绕,余音不绝。


二、想象品悟有情趣

      教学中,唐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出天门山的轮廓,引发学生们的诵读期待。“你望见了怎样的山?”“你看见了什么样的水?”“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哪些魔力?”在老师创设的鲜活情境中,在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下,孩子们头脑中的画面逐渐清晰、逐渐明丽、逐渐灵动了起来。课堂上,学生始终身处丰富可感的具体情境中,潜藏于头脑中的想象力被唤醒、被激发,雄伟壮美的天门山风景如在眼前。


三、拓展延伸有理趣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作中富有大胆、神奇的想象力。唐老师在教学这首诗时除了引导学生从“断”、“开”“出”等字展开丰富的想象,还进行了补充教学。学生通过补充积累,既拓展了知识,更进一步了解了李白,对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表达特点也有了自己的感悟,让课堂增加了一些理性探讨的趣味。

2.jpg

      整节课的教学中,唐老师始终坚持站在儿童的视角,关注孩子的需求,以生为本,让学生的心灵在诗情画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润泽。这一课,只是武汉枫叶学校”教师风采大赛“的序曲,不久之后,会有更多精彩、精妙的诗词课堂接连呈现,大家敬请期待!


教师课评

      如唐老师所说,这首《望天门山》“诗中有歌,诗中有画。”唐老师的课堂亦如此,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中,在唐老师诗意语言的引导下,学生从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接天莲叶无穷碧”“碧水东流至此回”感知“碧”字义;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了解诗人生平,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在想象与联系生活场景中理解诗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优美的画面,由景入情,由情促读。

——张梅


      文如其人,课如其个性。唐老师整堂课,教师语言十分讲究,备课充分。诵读有气势,唐老师在朗读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品析诗词的能力,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个性突出。在读中感悟诗意。品读有层次,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三四句,写行程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课中,找描写的景物,天门、碧水、青山、孤帆;找绘画色彩的词语,如从“碧”字入手,感知色彩的鲜亮;找表示动作的字词,重点分析“断、开、回”,体会山的雄伟和江的汹涌。

——向程程 



清雅空灵,诗意课堂醉人心 


     古诗教学对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审美观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古诗的学习可以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通过读诗而增加智慧,培养学生潜在的气质,提高审美能力。一堂好课如一杯好茶,让人回味无穷,古诗文教学更是如此。


一、聊诗,以诗解诗

      本周,五年级陈婉婷老师执教的是《山居秋暝》。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在这节课始,陈老师和同学们首先聊的是“秋”,以“秋”字飞花令开场,词句翩翩,秋意浓浓,课堂充满着语文味。另一个是“暝”字,解释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一句“哪个词更有诗意”,就使单纯的释字转向了更诗意语文的方向,陈老师以诗解诗,引用了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是体现了诗意语文独特韵味。

3.jpg

二、读诗,诗中和韵

      朗读是古诗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这不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在陈老师课堂上,学生获得细致的朗读指导。比如五言诗是二三节奏,七言诗是二三三节奏这样的停顿指导,还有最后一个字和第二个字的延长指导,其中“秋、流、舟、留”这些字的押韵也给学生讲了,并且提醒一回答的学生韵脚要读得饱满一些,平长仄短,学生一读,不仅知其然,更知所以然,怎能不读出诗的味道来呢?


三、品诗,诗中有画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陈老师采取的是让学生先说一说有哪些事物再想象画面的方式来引导,陈老师不是直接让学生找事物,而是通过“山中什么值得他留下来”来讨论,这个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事物,更激发了学生对山中事物美的解读,为下一环节的悟诗情做了铺垫。

      陈老师通过让学生讲事物说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感官来引导学生理解感受这首古诗,学生用词不太准确,或者说不够诗意,陈老师与其他同学一起,帮助他改正,比如学生说“一轮明亮的明月”,陈老师纠正道“一轮皎洁的明月”,学生说“照在松林里”,陈老师纠正“光影投射到松林里”等等,一系列的引导,学生最终表达出来的画面十分美好,让我们着实看到了一个学生语言的生成过程。

4.jpg

四、悟诗,诗中藏情

      上一环节已品出画面,接下来陈老师精彩的追问,层层递进,由品诗逐渐到达诗境“谁想留在这幅画中”,“因为这里有松林……”“除了纯洁的事物陪伴他的还有山民,和他们在一起只有宁静……”“没有在朝廷中的尔你我诈……”“这些统统没有了,此时他的心只有一个字能形容——空”。诗人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心境呼之欲出。

空山秋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叮咚,浣女归来的嬉闹……一幅有声有色的动态图就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

      邂逅一首好诗,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堂好课,如同在山水画间徜徉。陈老师以其深厚的人文修养,带领大家去欣赏诗歌的美妙,去感受课堂的魅力,在诗中感悟人生,去追寻我们心中的诗与远方!


教师课评

      以《山居秋暝》的每一联韵脚的平仄,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欣赏一首诗的音韵美。优美的画面,配乐朗诵,视听结合,结合诗境去分析动静结合的手法,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慢慢感悟如何去欣赏诗歌。

——陈琪


      我感觉这是一堂完整的、学术的、多元的课堂。

      丰富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陈老师在课上组织学生探寻古诗中平仄的规律。仄声字轻快活跃,平声字绵长厚重。孩子们虽然对韵律不甚了解,但是还是很快地跟上节奏,发现其中的奥妙。诗佛王维写景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最能体现这两个特点的就是中间四句,陈老师引导孩子想诗人所想,重回当时的朝纲,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经历,直到现在无拘无束的环境,景色优美的景色,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让诗人彻底的放开胸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情此景,怎一个“逸”字了得。

 ——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