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教学

课堂里的学术与诗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初探古诗词教学

发布时间:2018-11-27 10:07:49           责任编辑:管理员           点击次数:4708

课堂里的学术与诗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初探古诗词教学

供稿:漆超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枝奇葩,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盛的情感、深远的意蕴,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辉,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作为一名爱好诗词的语文老师,常喜欢把玩斟酌,但备起诗词课却无从下手。心内想要带领孩子们玩味一次“诗词大会”,却总窘迫于“应试”和考察的双面夹击,不得不采用最省时省力、便于记诵的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爱诗,讲诗,却一直没有找到既能提高学生语言鉴赏应试能力,又可幻化一方栖息“诗与远方”的课堂;究竟学术与诗意,如何相得益彰,我一直在尝试。

下面本人就结合自身的经历,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谈谈本人一些初浅的体会与思考:

一、入味: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诗歌教学应从品味诗歌的语言着手,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直面文本,通过反复对诗歌的诵读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感情,领悟诗歌的韵味。

诗是当歌之咏之的。吟诵涵咏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呢?我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是这样设计的:配上苍凉的古琴伴奏,教师慷慨激昂的范读激发了学生诵读的欲望。一句“让我们跟着音乐,再次走进这边塞的莽莽雪原,像岑参一样去抒发一腔离愁别绪”为学生的诵读创设了身临其境的苍莽画面,这时,古琴音乐再次响起,学生们读得酣畅淋漓。这时,老师也情不自禁加入进来师生共读,诵读演绎达到高潮。

古诗词的诵读是主体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尊重学生个体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对诵读的方法进行适当的点拨,要具体地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如何处理停顿、节奏、重音、语气等问题。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诵读诗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诗歌,指导诵读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提问征答,学生随着诗情的起伏,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很容易读出诗词的感情和韵味,感受诗歌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

诵读,既可以让学生从诗词中领会诗歌的思想意蕴,也可以锻炼学生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将诗词中无声蕴情的文字转化成有声色、溢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去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进入最佳的吸收知识的心理状态,切实提高语文的学习素养和能力。

二、入境: 由厚到薄,寻突破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把读书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本人觉得把这句话用到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再合适不过了。有了广泛阅读的基础凝练的古诗词会变得丰厚起来,但是,教师也不能没有选择地把掌握的资料全部端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吃,而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因此,在我们把诗词“读厚”之后,我们还应该把诗词“读薄”。“厚”读诗词,了解作者,读通字句,理解诗意;“薄”读诗词,抓住诗眼,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吟咏成诵。

我根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题引导学生将整首诗分为雪景和诵读两大部分,这样就从厚厚的一资料中筛选出了“赏雪景,品语言”和“品送别,悟情感”两大板块。辅之以“换字”和对比阅读的方式品“诗眼”——愁。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乐府诗,而是诗歌背后苍莽难测的人生际遇。

三、入情:用情教学,体悟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古诗词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试着采用了一些形象化的方法,让学生便于体会意境。

1.巧借资料,知人论世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教学时,我们可以适时补充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所著作品,以供学生阅读,更可以让学生个人去收集。学生有了资料这个台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感悟诗境,体会诗情。

体悟“愁”时,教师提问:“愁云惨淡万里凝”里的“愁”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里的“愁”有何异同?这就自然引出岑参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我从众多的材料中整理出下面这段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国立强大,不断开疆拓土,因而与边境西北少数民族战事不断,许多热血青年投身塞外,立志报国。岑参就是其中一个。岑参热爱国家,心胸开阔,两度出塞,度过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只为报国立功。

通过背景资料的了解,学生很自然能理解诗人除了有惜别友人之离愁,还有壮志未酬、归期未卜之愁。

这样,在学生的茫然处,巧借资料,为学生自己解疑提供可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使得学生再次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2、课堂留白,诗意涂鸦

“作者站在冰天雪地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诗句也可),写写你的内心波动,或者给远去的朋友写几句话。”友人渐行渐远的身影,诗人伫立凝望的愁容,诗歌在这里戛然作结。诗歌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也是这堂课最精彩的留白,教师富有诗意的语言稍微一引导,流泻出的,便是学生们充满诗意的动容,便像是光怪陆离的涂鸦,跳动着白墙的枯涩与单调。

总之,用心体悟,用情浇灌,我相信古诗词的课堂,也能在学术的肥沃土地上,遍开诗意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