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教学

阅读,母子间沟通的桥梁

发布时间:2015-11-10 08:54:09           责任编辑:管理员           点击次数:10259

阅读,母子间沟通的桥梁

                          武汉枫叶学校(初中)  校长室  

当你的孩子到了十二三岁进入初中的时候,是否觉得:你的孩子不再承欢于你的膝下,你的话语缺少了往日的权威,他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你说话,再不是言听计从?你是否觉得孩子不再像往常一样总是将学校的事情滔滔不绝地告诉你,不再总像往常那样眉飞色舞地叙说他自己的故事?你是否觉得孩子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不希望你随意翻他的书包,他也不再炫耀自己的日记?倘若真的这样,说明你的孩子长大了,而你如果没有与他同步成长,那么,你便会觉得你的孩子“不听话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叛逆”。当你的孩子关上自己卧室的门,也就是向你关闭了自己的心门,当孩子锁上自己卧室的门时,他的心门也许也就锁上了,你们之间的“代沟”也就形成了。

我们在择偶时为什么要强调志同道合?因为这样夫妻之间才会有共同语言,夫唱妇随,没有共同语言的婚姻总是不完美的。同样母子之间也必须要有共同语言,做父母的,首先必须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个成员,而且是平等的成员,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或者孩子想知道的事情,有必要让他参与。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觉得他被尊重,自然也就有了一份责任感。同时,这些生活中的若干个“琐事”,也就成了你和孩子共同关注的点,自然也就有了共同语言。我想,这个道理,作为枫叶的家长应该都懂,可能做得也很好,我并没有太多的顾虑。

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从家庭琐事走向内心世界,倘若我们做父母的还总停留在家庭琐事这个层面,那孩子必然会觉得你很唠叨,甚至表现出不耐烦。殊不知,孩子长大了,而你并没有与他一起“长大”。因为6岁、12岁、18岁是三个关键的年龄,孩子关注的世界和思想认识会发生质的变化。12岁以后,孩子对生活的表象的关注逐渐淡化,而对生活的思考开始萌发并迅速成长,他们的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母子之间必须敞开心门,并对他的成长予以积极的引领,所以我特别强调父母要和孩子共同成长。孩子关闭心门,就意味着他拒绝了对他成长的干预,倘若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接受了错误的影响或误导,那是十分危险的。

那么叩开孩子心门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呢?阅读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不难想象,当孩子在家做功课时(包括阅读),父母却在隔壁与友人聊天、或者打牌、或者做家务、或者你们夫妇出门散步、或者你也捧一本书阅读,其中哪一种效果更好?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甚至阅读同类的书、同一个作家的书、同一本书,母子之间是不是就有了共同的语言?有了共同的语言,就会相互倾听,孩子会觉得父母与他有共同的关注点、共同的思想,自然就会打开心门,倾叙自己对于学习、生活、交往以及对于世界的看法。这种状态下,对孩子价值观、生活观和世界观的引领效果是最好的,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初中三年,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能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人生的关键时期,健康、全面、阳光地成长。

在儿童的眼里,父母才是英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们最崇拜的就是父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眼界宽了,价值观开始形成,他们开始用自己的评判标准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包括父母。父母——孩子昔日心目中的英雄,要永葆往昔的风采,那就必须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是一部读不完的书,让自己魅力不减。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应该让自己沉静下来一会,让肉体与大脑休息一会,洗涤一下自己的灵魂。而阅读便是最好的休憩和净化灵魂的方式。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阅读水平。所以我们设置了经典阅读课程,就是为了在阅读中让一个高尚的灵魂来唤醒一个懵懂的灵魂!读书吧,让灵魂与身体同步成长! 让我们每天都能给孩子们也给自己一个安静的时空,读一读别人的灵魂,净一净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肉体得以休憩,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升华,不断向孩子展示正能量的信息,这样孩子才愿意亲你,信你,你永远是他心目中的偶像。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相信我们每一个家长都有自己的阅读经验,我不便班门弄斧。我只是与大家交流一下枫叶的阅读引领——英语思维在阅读中的实践。

作为一所国际学校,英语自然是我们枫叶的显著特色之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枫叶教育积极倡导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教育,那么什么是英语思维呢?它与汉语思维有着怎样的区别?如何实施双语双思维的教育?这是一个系统的庞大课题,仅我一人之力一时之功无法实现。但我似乎觉得,所谓英语思维就是存在于英语现象内的潜规则(语法)而表现出来的习惯,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因此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各有特点,各有所长,无优劣之分,实际运用时互为补充。从文学的角度,汉语思维更美感,英语思维更实用;从沟通的角度,汉语思维更艺术,英语思维更直白;从管理的角度,汉语思维更人性,英语思维更理性;从教学的角度,汉语思维更具传承性,英语思维更具发散性;而从阅读的角度,汉语思维更具鉴赏性,英语思维更具批判性和创造性。任何一种思维都不是依靠教学直接实现的,是要靠漫长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自然生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记忆性思维教育和批判性思维教育。而我们枫叶教育融贯中西,将两种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既注重通过记忆思维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又注重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阅读,自然也应该注重两种思维的综合运用,这对于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运用也是一个很好地影响。所以我引领学生阅读时,从不参考名家解读,因为我觉得不管名家如何出名,他解读的也只是一个“哈姆莱特”,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解读出自己的“哈姆莱特”呢?当我们能用英语思维来解读文学作品,就会发现孩子思维的潜力的巨大,当你们母子俩将两个不一样“哈姆莱特”放在一起,自然也就有了共鸣。

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羊脂球》有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项链》,主人公路瓦裁夫人马蒂尔德,为了应邀参加丈夫上司的舞会,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珍妮借了一副项链,舞会上出尽了风头,获得了巨大满足,然而回家的路上发现项链不见了。于是她和丈夫凑足了钱在珠宝店买了一副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了朋友,为此他们也欠下了巨额债务。无奈,她只能做苦力,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还清了债务。当她在大街上遇到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珍妮时,朋友几乎不敢相信眼前就是当年漂亮得让女人羡慕的马蒂尔德,她简直就是个老态龙钟的村妇:“她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当她知道缘由,非常惊讶,并告诉她:当年她姐给她的那根项链是假的......这篇小说一般权威解读,把它作为悲剧来解读,认为小说批判的是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然而在我看来,主人公马蒂尔德却是一个完美形象:爱美是人之天性,虚荣心也是人皆有之,为了参加舞会,她努力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这本就无可厚非,况且她也没有不切实际的追求,项链只是借的。但在美丽与诚信之间,这个爱美的马蒂尔德选择了诚信而放弃了美丽,十年时间,她虽然牺牲了美丽的容颜,却成就了她的大美人格。这是一个值得颂扬的道德品质,在诚信严重缺失的当今社会,这种品德更显得煜煜生辉。孩子还未成年,思想还比较单纯,倘若我们用这样的价值观去引领他,孩子一定很容易接受并积淀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孩子在接受这种解读的同时,自然也就越发崇拜你,母子之间还会有代沟吗?这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我们不妨用两种思维来解读鉴赏文学:用英语思维来分析人物、思考意义,用汉语思维来鉴赏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其解读的结果既具有艺术的传承性又具有思维的扩散和创新,达到1+1远大于2的效果,受益的不仅只有孩子。当然父母们未必都要达到上述的阅读要求,更多的专业性的工作应该也必须有老师完成,我的本意在于母亲一定要阅读,并且以此去影响孩子,一个不读书的母亲是很难熏陶出具有贵族气质的子女来的。

记得于丹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写道: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读书吧,让阅读成为家庭教育甚至家庭生活的一种常态,不仅为了孩子的成长,也为了自己的成长——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