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方课程

学生的积极参与,成就了课堂的成功

发布时间:2014-05-30 14:21:49           责任编辑:管理员           点击次数:10595

学生的积极参与,成就了课堂的成功


——对开展“汉译英”教学活动的一点反思

中方教务语文组 杨东


为了积极响应学校提出的“中加课程一体化”要求,我们中方教务语文组开发了“中英互译”教学模块,旨在让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中英文互译时的内涵性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我们认为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就以“汉译英”的教学实际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导入:必须通过精简洗练的方式,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从一节课的整体结构来看,导入部分只起到一个“引线”的作用,但是如果这条引线过于冗长,或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话,就会影响到整堂课的顺利开展。因此,我必须给这节课设计一个既简短又生动的导入方式。考虑到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卷上曾出现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英译汉考题,我决定就从此着手,通过让学生回忆考题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于是,上课伊始,教室的屏幕上就出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几个问题:曾经的考题,还记得吗?

请翻译下列名著:

1、《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2、《The Story by the Water Margin》 3、《The Story of the Stone 

4、《Pilgrimage to the West

由于不久前学生都在考场上做过这个题目,所以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显得非常熟悉和轻松,浓厚的课堂氛围顷刻形成;然后我话锋一转:“四大名著还有其他的英译方式吗?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分组回答。”孩子们通过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后,纷纷给出了他们认为最准确的翻译方式。这样,我就在浓厚的课堂气氛中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汉语英译没有固定的方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地进行翻译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汉译英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地方。

过程:通过对不同语言层级的翻译,让学生感受到汉译英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汉译英的考题,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绝不陌生,它是传统的英语考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类考题。但我觉得,语言的真正意义在存在于运用过程中,仅仅从理论层面上考察学生的翻译能力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另外,学生在传统英语考卷中所见到的汉译英考题,大都比较枯燥乏味,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本着实用性和趣味性并举的原则,我设计了短语、句子和篇章3层语法单位,并且素材都来源于生活中常用的事物或者学生非常喜欢的课文,实际效果表明,这种思路下的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1、菜名英译难煞人

首先,我让学生看了一段关于菜名英译闹笑话的视频,视频介绍中国部分涉外酒店的菜名英译方式让外宾感到不解甚至恐惧,如将“红烧狮子头”翻译成“Braised Lion’s Head”,将“驴打滚”翻译成“Rocking Donkey”,学生对此莫不捧腹;然后我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很多中国名菜的英译方式比较棘手,如果让你给加方老师介绍以下中国菜(麻婆豆腐、蚂蚁上树、四喜丸子、夫妻肺片),你该怎样翻译?请小组合作完成,并在课堂上将你们的答案展示出来。由于枫叶学子在生活中有很多和加方老师沟通的机会,也确实经常会遇到加方老师向他们讨教中国文化的情况,所以大家感到这类题目颇有讨论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不乏趣味,如此,热烈的课堂氛围自然形成,而且由于答案是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所以都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出汉语菜名的所用材质及深层文化内涵,如将“麻婆豆腐”翻译成“Bean curd with piquancy”就比较准确。

2、经典名句内涵深

我认为,虽然菜名的翻译在国际学生的生活中具有一定实用性,但短语作为比较低一级的语言单位,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毕竟更多的在充当一种造句成份,所以对学生进行句子层级的翻译练习显得非常必要。基于此,我在本节课上还设计了一个“小试牛刀”的活动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中外记者会上曾引用过的一些汉语经典名句。之所以选择古典名句作为翻译对象,主要是考虑到古典名句中涉及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相对更深一些,翻译成英语难度也相对要大一些,如“行百里者半九十”、“华山再高,顶有过路”等。学生要翻译好这些句子,必须具备两方面能力,一是要透彻理解这些名句的汉语意思和内涵,二是掌握中西语言表情达意方面的差异,从学生们的翻译答案来看,比较准确的翻译方式固然不少,但也有很多直译而缺少民族内涵的答案,如将“行百里者半九十”直接翻译成“A man will walk 100 mileshe only walks half distance when 90 miles.

由于翻译不涉及到固定答案,所以我在课堂上只对比较准确的译文予以肯定,但不刻意去否定相对不太准确的译文,在所有答案都被学生讨论出来后,我向学生展示了外交部高翻张璐的译文供学生参考,并让他们谈谈看过这些翻译方式后的感受。大家一致认为翻译外文时不能简单直译,而要结合两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表意差异进行翻译,意译的情况往往更多一些。

3、篇章翻译乐翻天

语言作为人们日常必用的交际工具,更多情况下是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开展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因此,将语言交流提升到篇章层面是最终必须面对的现实。基于此,我在本节课的最后15分钟时间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翻译现代话剧《雷雨》片段,并分角色将所译情节表演出来。之所以选择《雷雨》作为翻译对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在高二年级时学习过这部话剧,对其内容和所处环境比较熟悉,翻译起来相对容易,而且兴趣也比较高。很快,实际教学情况就印证了我的想法,多数学生对情节熟悉、口语色彩浓厚的话剧内容的翻译水准,达到了同声翻译的高度,基本上只用看一下中文稿,就可以随口译出英文来,并且将人物神态和动作表演得入木三分,整个课堂洋溢和充斥着欢声笑语,用“演员投入,观众捧腹”八个字来形容欢快的课堂氛围,毫不为过。

 

形式:通力合作下收获的成绩,更具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如果说这节课比较好地实现了学校提出的“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思、有所乐”教学目标,我认为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是促成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客观上说,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在基础知识、英语水平等方面的能力差异是无法避免的,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有部分后进生不愿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但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授课,优秀学生会通过自己的活跃表现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以期给全组带来更多的加分机会,而后进同学也乐于在别人的帮助下努力参与,这样不仅可以学习知识,也有助于融入集体,这一点在最后的《雷雨》片段翻译环节中体现得更加突出,因为每个小组的同学要分角色上台表演,所以大家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如果没有相互合作的集体意识,再优秀的个人能力也无法施展。

反思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认为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比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学习上和生活中遇到的汉译英难题进行交流,让其他组的同学来讨论解答,不必局限在教师一人的思路下思考问题;另外,本节课在PPT的设计形式上显得有些单一,也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可以适当增加点生动的图片,做些视频链接,以加强趣味性,尽管这只是形式上的改进,但不可否认对一节优质课而言也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