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方课程

顺水行舟的高二语文

发布时间:2014-05-30 14:20:59           责任编辑:管理员           点击次数:11064

顺水行舟的高二语文

  何远建

 

学校的五月意味着离别将近,热烈的拥抱总让人动情。看着又一批mapleleafer被冠以枫叶最后的荣誉,笑容满面,心情也不免为之激动。闲时与学生聊天,我问:“在枫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快乐!在这里,我每天做的事都是我喜欢做的事!”学生如是答道。我备感骄傲,因为说这话的学生曾经代表枫叶参加CCTV英语风采大赛,是戏剧节上的主角,是升旗仪式上的主持,是课堂上的开心果……给这样的学生提供养分与快乐,我骄傲!

高中三年,高二总是显得特别重要,正如走在半山坡,是对志气与勇气的考验,不管是对学生还是老师。学生出入于各种考场来证明自己,谁都不曾倦怠,生怕今天被辜负,醒来就是明天,而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与学生一起走进高二,共同感受那充实的每一天,这样的生活让我觉得清醒,因为学生要什么决定着我们为他们呈现什么。高二的课堂少了些高一时期的浮躁,多了一些沉稳,少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从容。我知道,学生在成长,我也是!

从狂放到内敛,从木讷到诗意,仿佛从一段人生走入另一段人生,这是我的成长。

 

一、诗意的课堂

枫叶中方校监原武汉枫叶国际学校校长陈林生校长曾跟我们讲过一个小故事:某日,在学生遇见一个学生家长,她竟在枫叶做义工,交谈间她说,既可以让自己有事可做,还可以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何乐不为?说完校长补充道:可能很多人在想,假如我金钱充裕,时间富足,我也会做这样做,权当体验。但我以为,这与金钱时间无关,这是“境界”。是的,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决定他的行为准则。而课堂的“境界”则决定了课堂的法则。让课堂充满欢乐,用诗意去引导学生自我校准,明确定位。

一节课,到底怎样才算成功?在我看来,我给予的舞台上演了精彩,就是我的成就。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给予学生合适的舞台,显得必要而应该。马年伊始,我们的开学第一课,便设计了与“马”相关的成语竞猜活动,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再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与“马”相关的对联,既给自己的新年讨来好彩头,也将过去所的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这种“瞻前顾后”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新学期便信心满满。

陈  洁:开学日百花齐放

        毕业秀一马当先

何思宇:四海沧龙戏明珠

        九天飞马踏祥云

李弘麟:万马奔腾成功到

        千枫齐出运势来

诗意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贯穿在课程体系和课堂形式上,更具体到学生的谈吐和行为。当然,在通往这种“境界”的路上,教师还得“一马当先”,时时不忘自己的示范作用,如在《唐诗写作》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创作,我先抛出了自己以枫叶为背景创作的一首小诗《枫叶即景》,让学生能有范本而作,也安抚了诗歌创作在学生心中的畏难情绪。

枫叶即景

浮云近似远,小雨有而无。

白鹭立两岸,青荷满一湖。

 

二、精益求益

与武汉枫叶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起走过的,是我们的语文课程,但跟他们不一样,学生的路不会往复,而我们的课程要在回环的过程中不断精细。几个轮回下来,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我们接手的高二,正在这个体系中积极向上,不断超越和拓展。

在优化的同时,我们还对已有课程作了适当的调整来适应新的学年安排,将原有的《西方文学史模块》整理归纳之后,填补了《小说鉴赏模块》来丰富学生的文学世界。在唐诗模块后添加《唐诗写作教程》,在宋词模块后添加《填词教程》,让学生能在将感性落实笔头,唐诗宋词从此不再高高在上,浮于云端。

新模块的开发总是在不断的取舍中进行的,既要有影响力的作家,又要作品在可读性,在小组成员的推荐与商讨之后,我们确定了加西亚 马尔克思、卡夫卡和蒲松龄三们文学大家,分别在小说的虚构,情感和主题上对小说进行解读。在解读了卡夫卡的荒诞之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动笔虚构一段荒诞的经历并对这种荒诞的意义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虚构的目的在于反映现实,决不为了天马行空。

除了在课程内容上做了拓展,课堂形式上也须要因课置异,考虑到蒲松龄的作品学生比较感兴趣,而《聊斋志异》作品众多,一堂课显然无法阅读到位,于是特别增加了学生讲解环节,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聊斋故事制作成PPT,分享给大家,同时还要探究作品中的意义。这样每个学生既是老师,也是听众,有不的角度,也有不同的声音,课堂丰富而多彩!

 

三、 同课异构

诗词古文一直是学生的短板,在枫叶,这样的课该如何上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过,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可作借鉴,如刘微老师上的《诗经.氓》,借用体验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爱情,并作完美的总结:爱别的同时要先爱自己,爱自己的时候也不要忘记爱别人。而在今年的宋词模块,我们又大胆尝试,引导学生自主解读宋词,比如在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中,设计了让学生自读解读上下阙的活动,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读,最好形成文字稿,学生都将其中的典故找了出来,这样我们解读起课文来就简单轻松很多!还有不少学生的解析形式也很特别,比如,江春晓同学便用辞赋的形式改编了词的上阙。

江山千古广藐兮 英雄白骨不复兮

身既死兮亦鬼雄 仲谋兮谁人匹

莺兮燕兮窈窕兮 风兮雨兮皆散尽

夕阳漠漠陋巷兮 寄奴兮曾住兮

呜呼流年几度兮 铁骑千万浩荡兮

气吞万里磅礴兮 如狼如虎无惧兮

附: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样的惊喜当然是意料之外的,但也绝不是偶然,学生能够在原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是学生在充足的空间里对知识的有限整理运用的结果。这样的解读还体现在其他的诗词和古文的解读中,用学生力所能及的能力去创作,既不束缚学生的多角度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的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当然,高二课程的顺利推进得益于语文组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组内成员集体的智慧贡献。“顺水行舟,不进则怠”在这种完备的课程体系下,我们不能坐享其成,因为课程就像电影,总是不完美的。我们只有用更广的视野更广的思维和更动人的情感来完善它,让顺水的枫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写于2014-5-7

���&���� �/� �就了我的课堂》中写道:我想,对于一个以前的学困生能够当众说出这样一句话,他就很有勇气。他认为是学生成就了他的课堂,而我想说:这堂课真正的成功在于老师准确把握了中西一体化中最核心的东西,即打动人心的情感。


 

                         课程一体化还要做什么?

目前,“两课”(课堂高效化、课程一体化)目标已深入人心,我们的课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老师们对课程建设的信心也越来越强。我们也深知在课程一体化的路上还只是刚刚起步,很多新开发的模块和课题还不成熟,比较粗糙,有待进一步的打磨和优化, 我们还需加倍的努力。

在教学计划层面,我们将突出一体化设计导向,结合老师们的教学实践,继续广泛征求意见,进行修订与完善。在教学模块层面,我们将坚持流程化设计,不断优化与创新,努力实现初步的系统化;同时按集团要求从学科的主体框架、支撑要点、教学标准上形成理论架构,从逻辑性、严密性等方面进一步实现中加融合,从而更好与教学实践结合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在课题选择上继续坚持以解决问题为选择导向,结合学生学习需求、老师教学实践,不断优化与丰富。在中加团队的协作上,我们将学习其他校区举行“中加老师论坛”的好做法,以这个平台激发更多更好的创意,以开放性的思维与包容性的实践,实现更高层次的一体化。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让我们携起手来,集众贤之智,谋教学相长,融中西之长,建幸福课堂。

                                                                   201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