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方课程

关于中加课程一体化的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2014-05-30 14:18:23           责任编辑:管理员           点击次数:10769

                 关于中加课程一体化的探索实践 


                                                    武汉枫叶中方课程校长  汪国军

 

“融合中西”是枫叶教育理念的精髓,枫叶18年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中加在不断探索如何融合的过程。随着中方社会学也进入到了BC省学分体系,“课程一体化”成为枫叶中加体系融合这一大命题下的应有之义,集团各个校区都在不断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汉校区提出中加课程一体化已近两年,最初源于《董事长第十五次工作报告》明确将建设优质高效的中方课堂作为学年着力调研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报告》还明确要求大力推进课程一体化的建设,强调从培养国际人才向国际精英的目标转变。

围绕这个总目标,本学年我们在课程一体化方面做了些初步的尝试与探索,还不太成熟,有待更深入的思考和在实践中改进。现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以期抛砖。

 

                            课程一体化是什么样的?

课程一体化是什么样的?

刚提出这个概念时,我们也没有较深的理解与认识。为此进行过专题的讨论,也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大家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融合我们的中加课程在教学的形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基本上是趋同的,但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上还需进一步的学习更新。最后在具体的解读时,我们提出了这样几个要点即:在教学设计上要学习借鉴加方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为目标,以快乐学习为主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方法上从“读、写、听、说、做”向“观察、实践、探究、批判、反思、创造、体验”转型,强调老师的启发与引导功能,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内容上提出课程的一体化不是将中方课变成加方的辅导课,而是教学模块的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通过对具体教学实践的思考,很多老师也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历史组的焦阳老师利用自身英语较好的优势,尝试用中英双语的教学,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体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中加一体化:中方历史课程双语教学困难初探》一文中她认为:中方教学若是引入双语,关键是个度的问题。到底要引入到什么程度,怎样操作,如何在引入双语的同时,仍然能够保证中文教学的质量,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社会学课堂不同于语言课堂,语言只是作为工具,社会学课堂要保证学生学到了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甚至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才是社会学教学的重点,若纯粹为了学习语言,为了英语而英语,则会顾此失彼,抓错了重点。

    焦老师的观点也得到了集团教研室张树人主任的积极回应。他在《给焦阳老师的一封信》中说:一所国际学校,有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如汉译英、英译汉,属于混搭、优化、学贯中西——锦上添花。锦上添花,首先是织锦,把加方和中方的课上好、做实,然后,可能的话,添花。张主任也非常赞同焦老师的意见即不是为双语而双语,而应该因地制宜。

加方首席社会学老师TOM BONE基于自己在中加两国的教学体验,在对很多人认为的所谓中国记忆式教育与西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比较分析后,他写道:我认为我们社会学领域及所有枫叶教育的独特性在于中西学习方法的结合。不是只有中或只有西,而是两者皆有。这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也提供了最完备的支持。在社会学的学习上,我们的目标是开发批判性思维技巧这种既有实用性又方便转换的技能。提供了这种独特的学习工具,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时不仅是枫叶的毕业生,更是终身学习者。

上述这些从教学实践中形成观点的分析与比较中,我们认为对什么是课程一体化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认识,但同时我们也认为两年前提出的关于课程一体化的几个要点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中加课程的一体化首先是要达成教育理念层面的共识,如在教育目标的达成,而不是求形式上的一致。

 

                          如何推进课程一体化?

在确定了课程一体化的任务目标后,如何有效的推进并实现呢?

认真学习加方课程体系。课程一体化,首先要对中加课程体系认真了解。中方的课程体系我们很熟悉,但对加方的课程体系却知之甚少。怎么办?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好在,我们有充分的教师教学资源可以学习。经与加方教务协商后,我们多次利用教务例会的时间,分别请加方的英语和社会学教研负责人给全体中方教师介绍教学的教学体系、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并进行自由的问答式交流,让大家对加方课程体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为进一步强化老师们对加方体系的认识,我们组织英语教学中心的老师翻译加方的英语和社会学教学大纲,将翻译后的中英文对照文稿发给每位老师再学习; 同时安排英语教学中心的老师就加方课堂的组织形式进行专门的介绍,组织部分老师进入加方课堂交流听课感受。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老师们对加方课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组织了课程一体化的专题研讨交流,大家就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想法、建议进行自由交流,就推进中加课程一体化的总体构想、课题开发等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明确努力的方向。

扎实做好模块的优化。通过学习和交流,老师们都意识到推进一体化的阵地在课堂,教学模块和课题建设是重点。首先要做的是对既有教学模块的优化,即对现有课题的内容、主题等加以延展与提升,形成与加方教学的对接。如语文组的诗歌教学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模块,老师们在以前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西方诗歌的赏析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中外诗歌的比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语文组的小说、戏剧等教学模块,老师们参考各年级加方英语的教学内容,分别有针对性的适当的加入了外国小说和戏剧的内容,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有助于同学们学习加方课程、提升加方成绩,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高二政治的法律模块,对具体法案例在中、西方法律体系下的判决结果的异同比较,学生既生动有趣又深入浅出的学习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与和对不同法律体系的认识。地理课上对地球板板和大气环流的介绍则让高一同学们对加方科学课上这一章节的学习有了满满的自信。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发新模块。在梳理、优化既有模块的同时,为帮助同学们更快的提升短板、更好的学习加方课程,我们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合力克难开发了若干新模块。如针对很多同学很难深入理解西方小说,我们开发了外国文学史模块;为提升同学们英汉互译能力,我们开发了翻译模块;为加强阅读与写作能力,我们开发了写作专题(为帮助高三同学写好简历,高三语文组织与留学中心合力,专门上了简历写作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新模块的开发在各年级有所侧重,整体上又体现阶段性与内在的逻辑联系。如外国文学史模块,既要考虑按其历史流变的整体感知,还要关照到各年级的学习重点和加方英语课上的选学文章的篇目,以突出学习的针对性。这要求我们在开发时尽量要把握好各年级模块内容的阶段性与整个高中阶段所学内容整体性上的平衡。

鼓励创新与尝试。课程一体化,既无现成的材料,也无可资借鉴的成熟经验,我们在整合集体智慧的同时,积极鼓励老师们大胆尝试与创新。为此我们在《2011-2012教务处工作计划》和《落实总裁第十六次工作报告的措施》中明确提出各备课组要强化课题攻坚, 以对教学模块的梳理与开发为抓手,进一步落实中加课程的融合,本学年末初步实现“两课”目标任务,同时明确加大对优秀课题的奖励,以此引起大家对新课题开发的重视,激发工作热情。

在此过程中,很多老师做了非常值得肯定的尝试,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如历史组焦阳老师在开发《600年的民主变革----英国君主立宪制、议会民主制的创立与演变》时,视野非常开阔,既用中英文对照来解析英国民主制的核心--议会的特点,又采用了历史情境模拟的方式来呈现几个关键的历史情节,以首相为线来分析英国政治的制度变革,最后以英国制度变革对中国与世界产生的影响来收尾。整堂课学生的展示、参与积极,重要概念解读清楚,特别是最后学生讨论“英国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与启示”话题时反响特别热烈,教学意图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是较为成功的一次课程融合的尝试。同时焦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基础知识考察与记忆能力的培养 ——浅析加方社会学11年级会考样卷(2011-2012)》一文,为社会组老师深入理解加方的社会学教学意图、特点及我们努力的方向给了很好的建议,此文也得到了张树人主任的高度肯定。

我校学生这几年多次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大多是学生自发,虽热情很高但缺少组织,成绩不显。社会组孔晨、陈臻、田飞、焦阳等老师在新开模联课题的基础上,牵头组织了中方模联俱乐部,与蔚蓝国际合作对我校同学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今年3月在广州举行的耶鲁大学中国分会会议上,我校同学表现出众,12位同学均获积极参与奖,高一陈以思同学获优秀代表奖,实现了突破。将教学活动与社团活动的有效结合的创新与尝试,既成长了学生,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们将继续予以大力的支持。

把握最核心的东西:打动人心的情感。学校最重要的地方在课堂,课堂上记忆最深刻的是打动人心的情感。 在中加课程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固然要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上下功夫,更应着力的是要注重课程本身内涵的延伸,对普世价值的关照,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高二张其林老师在教授小说模块《老人与海》这一经典篇目时,将着力点放在了“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讨论上。在同学们热烈讨论后,老师将话题引至老人“代表了硬汉子精神的最高境界——象征整个人类在厄运面前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 而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向桑迪亚哥一样,在困难、厄运、逆境中学会坚强,坚持不懈、勇于奋斗”。

张老师在情感与价值观引导上,摒弃了很多人强调老人所体现的美国硬汉精神并以此与中国国民劣根性进行对比的愚蠢做法,有智慧的进行正能量的情感教育,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观点,课堂气氛火爆。平时成绩较弱的高同学说:“我虽然挂了很多科,但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坚持不懈,不抛弃,不放弃,我就一定能够过关并取得好成绩”,此言一出,课堂上响起了欢呼声与热烈的掌声。这不是最成功的情感教育么?

张老师后来在教学反思《学生成就了我的课堂》中写道:我想,对于一个以前的学困生能够当众说出这样一句话,他就很有勇气。他认为是学生成就了他的课堂,而我想说:这堂课真正的成功在于老师准确把握了中西一体化中最核心的东西,即打动人心的情感。

 

                         课程一体化还要做什么?

目前,“两课”(课堂高效化、课程一体化)目标已深入人心,我们的课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老师们对课程建设的信心也越来越强。我们也深知在课程一体化的路上还只是刚刚起步,很多新开发的模块和课题还不成熟,比较粗糙,有待进一步的打磨和优化, 我们还需加倍的努力。

在教学计划层面,我们将突出一体化设计导向,结合老师们的教学实践,继续广泛征求意见,进行修订与完善。在教学模块层面,我们将坚持流程化设计,不断优化与创新,努力实现初步的系统化;同时按集团要求从学科的主体框架、支撑要点、教学标准上形成理论架构,从逻辑性、严密性等方面进一步实现中加融合,从而更好与教学实践结合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在课题选择上继续坚持以解决问题为选择导向,结合学生学习需求、老师教学实践,不断优化与丰富。在中加团队的协作上,我们将学习其他校区举行“中加老师论坛”的好做法,以这个平台激发更多更好的创意,以开放性的思维与包容性的实践,实现更高层次的一体化。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让我们携起手来,集众贤之智,谋教学相长,融中西之长,建幸福课堂。

                                                                   201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