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方课程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布时间:2018-12-04 14:14:24           责任编辑:管理员           点击次数:4997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高中中方教务 徐佳丽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新课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之一,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面临这种新形势时日显弊端。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分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一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课改 发散性思维 创新能力 思维定势 对比教学

一、发散性思维内涵、特点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等特点。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其本质就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进而产生新的发现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发散提问,扩大学生思维的维度

在教学中要创设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情景,点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情景创设方式固然有很多种,但提问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而且是教师使用频度最高度方式。我们必须变传统提问模式为发散性提问这种提问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独创的想法,可以直接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因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

为了使提问具有发散性,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必须切实揭示教材或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际问题;(2)抓住主要矛盾,在重点关键上设问;(3)提问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程度;(4)引导学生自已揭示矛盾,提出问题;(5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想法。

图片1.png

我们也可将发散性提问运用在地貌教学中。在分析地貌时,学生对全球地貌的形成往往只有一些不成体系的零碎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支持该学说的具体依据是什么就不太清楚了,此时教师就应该深入进行发散性提问:”为什么大陆会飘移,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此时学生就会思考并加以讨论,学生讨论完后,教师可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生的见解肯定会不同,此时教师从中选出几种典型答案,引导全体学生自己来讨论评价,最终得出两点: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进而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就顺理成章了。

、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按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去考虑问题。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与产生是互相矛盾的。

例如,在讲授工业的区位时,学生结合前面已有的区域地理知识,往往想当然地认为钢铁工业都集中在铁矿资源丰富的地区,所以有铁矿丰富的地区钢铁工业就一定比较发达这种从一个角度(自然资源)思考问题思维定势,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了纠正学生的这种思维定势,我让学生翻开了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图,找出铁矿资源丰富的省份。这时学生很自然会发现海南石铁矿丰富,然后进一步深入提问:”我国的几大著名钢铁企业无一家在海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很快就会得出海南的钢铁工业不发达。此时,进一步环环相扣地设问:”海南铁矿丰富,钢铁工业为什么不发达呢?”到此,就让学生自主讨论,最终会得出钢铁工业区位因素除原料外,还有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劳动力、政策、科技、环境等因素。

     图片2.png

三、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正确使用质疑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引导得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随着步步深入的质疑与解疑而得到迅速的发展,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完全可以通过质疑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想促使学生形成爱思考,爱表达,爱质疑习惯,教师首先将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照本宣科”的旧式思维,营造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积极欢快的情感背景与学习情境。在讲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我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地理学家,针对课本内容广泛讨论,科学设想,大胆质疑。结果在讨论完后进行小结时,一位同学反驳另一位同学说:”老师,我不同意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的说法。我认为地球若不自转,仅绕太阳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只是周期不同罢了。”“老师,我不同意那位同学的说法,如果黄道面和赤道面夹角为零的话,地球上不会全是温带,因为如果热带和寒带都不存在的话,温带概念的提出也就没有意义了。”气氛热烈了,有价值的问题接连提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不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吗?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就在这种质疑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学生来说这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 


四、对比教学,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搭建脚手架

进行各种类型的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而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学生在比较联想中将思维向外辐射,能够促进其发散思维训练与形成。

例如在讲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时,针对国外的”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的特点,引导学生联想我国北方牧区的畜牧业生产,启发他们对比思索”国外畜牧业有哪些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①建人工草场或种植饲料作物绶解天然草场的不足;②加强草场管理、合理放牧;③培育良种,开展病害研究;④改善交通与供水条件;⑤实施政策的优惠与倾斜,促进生产方式的改革,加强牧区与经济发达区的联系等等)。

 图片4.png

三、结束语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习惯的培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双培养,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以上谈到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些具体策略,只是个人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过的有效方式。

参考书目:
[1] 《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何克抗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2] 《试析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杨文圣[1] 李振云[2],《衡水师专学报》,2003年第5卷第4期
[3]《教育心理学》,陈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