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方课程

走近文学经典--- 武汉枫叶国际学校高中校区中方教务 秦川

发布时间:2018-10-25 15:02:34           责任编辑:管理员           点击次数:4843

走近文学经典

武汉枫叶国际学校高中校区中方教务  秦川

一堂文学课有时像极了一堂天文课,我们常常需要仰望星空,“观赏”浩如烟海又灿若星辰的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既亲切又神秘,既耀眼又迷离,我们带着好奇心一步步走近它,却发现它又一次次远离。而语文老师也像天文学家,引导学生追寻那“忽远忽近、闪烁不定”的文学经典。如果说文学文本是那漫天星辰,那么,文学经典就应该是当中最闪亮的星星。如何搭建平台,设计课程,让学生“手可摘星辰”,是枫叶语文老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以情悟境 由境生情

经典名著,必须历经时间的筛选和考验,而时间却常常成为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大敌人。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读名著,正是由于时间造成的距离感:学生听到文学名著这一充满厚重感的称呼,便对它敬而远之。所以我在设计一堂名著导读课时,首先要思索的便是如何消除因年代久远、历史文化背景隔膜而产生的距离感,增强趣味性。

在设计《西游记》这一课时,我在导入环节便设置了一个环节“声临其境”——通过《西游记》经典歌曲的演唱,调动大家回忆,营造“西游”的氛围。但是一堂课停留在情绪渲染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于是我趁热打铁,在大家情绪高涨之时,又设置了一个情境选择环节——“舍我其谁”:“如果西行小分队(5人)中必须舍弃2人,你会先舍弃谁,再舍弃谁,理由是什么”。在结束第一轮投票和辨析后,我们进行了申辩环节——由各小组抽签决定扮演角色,“西行小分队(5人)中,假如你被舍弃(保留)了,请为自己申辩(述职)”。通过这一环节的推进,调动了知识储备,也从成员选择这一情境中,让学生理解了每一个个体在团队中的不同作用。通过两轮的讨论和分享,学生明确了两点:1、现实中,往往是不完美的团队才能完成类似于西天取经这一重要任务。2、西天取经一行五人中,(正如大家投票所显示的)最为重要的人物就是唐僧和孙悟空。唐僧是团队领袖,没有他西行就没法成立,而孙悟空是团队中实力骨干、强有力的执行者。

在收获上次成功以后,我在设计《鲁滨逊漂流记》这一课时,又沿用了以上方法:首先结合图片让学生回忆在游戏、影视作品、综艺节目中出现过的“荒岛求生”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接着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情境:“1659年9月30日,你孤身一人来到一座荒岛。请各小组在A3纸上,绘制一座荒岛,并为这座荒岛配上简介,包含经纬度、物产和自然风貌” 。同时思索“如果只能带3件物品,你会带上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看似跑题的举动,其实也是为了强化大家的体验,理解“荒岛”与“个体生存”的关系。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情、境结合在名著导读课的导入部分至关重要。情感的引导可以营造氛围,便于理解情境,而情境的设置,则强化了学生体验,通过代入的方式理解文本。 

巧设关联 制造“争议”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成熟的课堂设计不应该流于形式,机械地划分课堂模块,漫无目的地引导学生。用具有争议性问题串联课堂,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让课堂更有层次,建立了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西游记》这堂课中我其实就是用五个大问题关联课堂:1 谁是西行五人中最重要的一员,谁是最不重要的一员?2 进入天庭,化身“公务员”的孙悟空,为什么会打上凌霄宝殿? 3 对比打上凌霄宝殿的孙悟空,在西行中孙悟空三次被唐僧驱逐,为何又三次返回?4 如何概括孙悟空的一生? 5如何孙悟空的结局(加入了自己曾反抗过的阵营),是悲剧还是喜剧?通过第1个问题学生可以认识到孙悟空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局限性,而通过第2和第3个问题,学生可以将大闹天空和西天取经的孙悟空形成对比,从而概括和理解孙悟空的成长变化。最后一个问题则让学生对孙悟空的结局形成思索。问题1探讨的孙悟空是该服从还是该反叛的问题,问题2和问题3是对比孙悟空不同阶段,问题5则是用对立的观点来看待孙悟空的结局,正是这些有争议性有比较空间的话题,激发了学生言说的欲望和探讨的兴趣。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我同样设置了四个问题:1 如果让你变身鲁滨逊,你该如何选择和作为? 2 鲁滨逊存活下来有哪些物质条件?3 鲁滨逊的过人之处在于什么? 4 如何理解“荒岛”的象征意义?这堂课的重点其实放在了人与岛这个话题上,一方面理解个体的意义,另一方面理解岛的象征意味。

再比如在优化《水浒传概述》这一课时,原本的课堂设计以讨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切入点,导出《水浒传》是男性文学代表作这一观点,进而讨论梁山好汉是不是英雄这一问题。我将课程设计改为:从划分《水浒传》群像入手,了解《水浒传》的好汉群、奸臣群、平民群、“恶”女群,推导出奸臣“制造”好汉、平民“恶”女衬托好汉这一结论;进而讨论梁山好汉算不算英雄,以及英雄的标准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思索《水浒传》作为文学经典的合法性——一部张扬无力、丑化女性的文本,能否视为经典。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更有层次感,也更能全面地看待问题。

所以,用具有探讨性、争议性的问题建构课堂,可以让课堂具有更强的活力,更大的探讨空间。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反馈出来的疑难点,本身就应该进入课堂设计。如在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阅读练习时,我发现学生不理解林冲为什么在谈到仇人高俅时要说“我因恶了高太尉”这句话,也不理解林冲为什么愿意接受草料场的差事。于是我立刻修改原来的设计,将学生的疑惑变为我课堂设计的一部分:1让学生对比理解林冲为什么谈到仇人高太尉要说“我因恶了高太尉”,而在跟李小二(林冲曾施救之人)对话时要说“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2将林冲在刚得知陆虞候来到沧州后的反应和不久之后“也自心下慢了”的变化,进行比较思索;3既已知道管营可能有阴谋,为什么林冲还要接受看管草料场的差事。把学生的疑点化用为课堂的亮点,真正关注学生阅读的初体验,拒绝让问题成为难点,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

回归人文 关注成长

我们的课堂不单单是书面或口头表达的训练,也不仅仅是思维的碰撞,而应该立足于培养充满人文关怀的心有大爱精英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人文性是我们课堂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保证课堂人文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推己及人并进而反求诸己。

孙悟空的成长故事也好,鲁滨逊的奋斗故事也罢,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强化他们的英雄业绩或万丈光芒,而是让学生理解主人公作为个体的努力和抗争。在理解了这一处境和不易之后,我们需要让学生反观自己——思索自己的处境和奋斗方向。正是在这一理解与反思中,学生的成长体验才会逐步丰富,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才会逐步建立。

在戏剧《驴得水》的课堂中,我们讨论了哪些人有伪造驴得水的动机,以及这些人是否能够得救的问题。由此我们引导学生思索自欺这一话题,教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弱点。就像学生寇雨晖在上这堂课时说到过:“三民小学老师在试图贫愚弱私时,自己反而变得贪愚弱私。我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有时也会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自己。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初心,十分重要。”

精简内容 回归文本

我们的课堂内容常常设置得过满,学生也盲目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打到哪是哪。所以在课程设计中做减法——让课件“瘦身”,便格外重要。这时我们在课前要充分地进行导读,提升学生阅读效率。在武汉枫叶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章节不同主题,选取有代表性有对比性的篇章,也格外重要。比如在进行《文艺复兴文学概述》这一课程中我们会涉及众多经典作家,风格的迥异、文字材料的丰富对老师删繁就简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于是我在处理拉伯雷的《巨人传》时,选取了三段有代表性的材料和《圣经》三段进行对比,庞大固埃的戏谑性和基督耶稣的神圣性彰显无遗。在这一处理过程中,学生既回归了文本,又为课堂实践节约了时间。

比较研究

耶稣三次受试探

《圣经》

巨人高康大三件小事

《巨人传》

内    容

第一次试探

    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耶稣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那试探人的进前来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 一切话’。”

出生

   高康大接着便从左边的耳朵里钻了出来。这样出世之后,他不象其他的婴儿“呱呱”乱哭,却高声喊叫:“喝呀!喝呀!喝呀!”好象邀请大家都来喝酒似的,声音之大,整个的卜斯和毕巴莱地方都听得见。为了平息孩子的喊叫,人们给他喝了许多酒,然后把他抱到圣水缸上,按照天主教的教规行了洗礼。接着,便吩咐要一万七千九百零十三头包提邑和供应泊来蒙的奶牛,婴孩每天的牛奶。


鸿篇巨制的名著课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身缺乏仰望星空的勇气。用创意铸造智慧思辨课堂,用巧思营造真实灵动课堂,让经典导读变得星光熠熠,是每一位枫叶语文老师的梦想。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一路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