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方课程

枫叶人的“美好时代”之文化篇

发布时间:2014-04-03 16:56:11           责任编辑:管理员           点击次数:6166

 枫叶人的“美好时代”之文化篇            
              ——总裁十七次报告读后感
                          武汉枫叶中方教务    刘微
怀着对“走在教育改革前沿学校”——枫叶学校的向往,我来到了武汉枫叶这片热土。细细数来,已经足足半个年头了。这期间,有过不适应的烦恼,有过第一次站上枫叶讲台的激动,有过与办公室老师们愉快的聚餐,也有过与同事们为一个问题而争辩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这些虽然已然成为往事,但是我知道我在成长,跟着枫叶一同成长。这期间,我感受到了枫叶优秀的师资力量带给我的压力,也感受到了枫叶像一辆高速行进的火车前进带给我的动力,体味到了枫叶学子们展示在走廊橱窗中优秀作品带给我的震撼,也体味到了枫叶形式多样别开生面的各项活动中枫叶学子们带来的青春气息……
这一切,停下来,理清思路一想,这些经历,感受和体会,看似杂而乱,但是不正是总裁在他的《枫叶文化体系与精英人才的培养》中所要传达给枫叶员工们以及热情开朗的枫叶学子们的关键词——文化吗?
                           打铁还需自身硬
“任何一个机构的发展与成功,很少因为别人的否定而否定;一个机构的挫败,大多是因内核的裂变而失败”。总裁的这句话无形中鞭策着正在为枫叶的未来奋斗着的每一位员工,打铁还需自身硬。我想,这是一种枫叶文化。
作为一名在职的但却相对缺乏经验的试用期语文老师,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这里有个不恰当的比喻,学生与老师之间看似是输入再输出再输入的一个“物理过程”,实则中间发生了“化学反应”,教师应该做的绝对不仅仅是把知识机械式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掌握必要的技巧,同时在第一次“输入”环节,就应该有足够“储备动力”,这样才能在输出过程中发生良好的“化学反应”,让学生在课堂上打开思路,畅所欲言,让他们开动“大脑”这台机器,让你能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还记得上学期高一语文组组长把戏剧知识概要模块中的《三块钱国币》这一教学内容的课程优化任务分给了我。为了让我更快地适应枫叶模式,更好地掌控枫叶课堂,何老师还把之前高一语文组的课件发给了我,让我参考。拿到资料后,我先仔细看了好几遍,整体感知以后,我又搜集了很多相关资料,力求更好地优化。本来信心满满,事实证明也收到了比较好的反响,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但是课堂中还是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二,当我讲到四大名旦时,本来以为把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有初步的感观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当时设计这堂课时一致通过的一个设想。可是有个平时喜欢提一些“刁钻”问题的学生举手,问我“四大名旦之首是梅兰芳吗?”,虽然我并没有让学生发现我内心的慌乱,以一句“关于四大名旦资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查一查关于他们的资料,你会收获更多”为借口搪塞过去了,但是事后我也深刻地反省了我自己,每一个堂课的设计,不能止步于你要教给学生什么,你就只了解那一部分的内容,应该在源头上就尽可能设想到学生可能会提到的问题。那是不是这样做就足够了呢?半年来在枫叶的教学经历告诉我,这些远远不够,我们不仅需要临时抱佛脚式的补习,其实更需要的平时的“充电”,只有这样,你才能“电力十足”,才能屹立于语文教学的不败之林。
                   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总裁在报告中指出“高效能一体化模式、版块和成功管理经验,经培训、交流,推广到其他枫叶教育园区或校区,保持枫叶大英语工程的优势和统一性”。读到这,对于目前还没有能力和资历去做“培训、交流、推广”工作的我来说,我读到的就是团队精神,我读到的是分享,我读到的是合作意识。我想,这也是一种枫叶文化。
在枫叶,我们的教学资源是共同分享的;在枫叶,我们的课堂设计是同组老师共同讨论的结晶;在枫叶,没有你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的点子可以在教研例会上大胆提出来讨论;在枫叶,你可以时刻感受得到你是团队中的一员,你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这样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氛围绝对让人感觉舒适,身处这样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当中,每个枫叶人都会感到庆幸和幸福。
作为枫叶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的我,就是一个受益者。每每在讨论教学课件时,团队的思维火花总是能为教学设计添光加彩。比如在最近的一次教研讨论会上,当拿到唐诗美韵模块时,大家对上好这堂课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但是随着讨论的层层深入,加入了唐诗竞赛环节,同时还安排了课堂展示环节,这些都不同程度地让学生“动”了起来,大家的注意力和兴趣也一下提高了,这为接下来学习和鉴赏优秀唐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讨论过程中,我们几位老师也也会有意识的加入一些团队合作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小组合作,就有竞赛机制,这样很轻易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
类似这样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在教学中可以找出丝丝痕迹,在课外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汉语朗诵节、汉语戏剧节以及最近正在筹备的中秋文化周以及奥斯卡广告节,都是整个教学团队一起共同努力去完成的。每一个枫叶员工都为这些活动献计献策,各司其职。正因为这样,枫叶的每一次活动都能顺利地开展,正如汪国军校长常说:“‘枫叶’这条高速公路如果大家都齐心协力去修,那么我们的员工就能开足马力前进,我们的员工也才能工作得越来越轻松”。
               教,不学,等于零;学,不教,不一定是零。
“发展枫叶文化体系,就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发挥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成功提供导向和动力,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快向精英人才培养目标转型”,总裁报告中的这段话,我想,这必须是枫叶特色的文化,因为枫叶就是引领着教育改革的先锋,学生中心地位在枫叶一直从未动摇过。没错,这也是枫叶文化。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也是枫叶课堂一直以来秉承的宗旨。在枫叶短短几个月的学习,我亲身体会到了枫叶课堂的与众不同,深刻体会到“学生”在课堂中不可撼动的中心地位。比尔盖茨曾说,教,不学,等于零;学,不教,不一定是零。这句话也充分从侧面论证了这一点。
依然以我的教学实践为例,记得在初来枫叶上的第一堂也是迄今为止在枫叶的唯一的一堂公开课上,我选的课题是《诗经》中的经典名篇《氓》。在最后的升华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设计一个悲剧结局”,这个问题不仅牵涉到所学的文本,而且需要联系课后背景,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或者阅读过相关书目才能回答到点子上。曾经一度我想把这一探讨的问题换成一个相对容易的,可是这一次跟替换之前所说的活动形式相反,我并没有放弃。给学生一个平台,就需要教师应该充分相信他们,就需要教师应该放开思维,如果教师都不能打开思维,那么又怎能期待学生们能给出惊喜呢?或许容易的话题能让很多学生能有话可说,但是对文本的解读却只能是停留在原地,挖掘精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前期的铺垫工作做得比较细,不少学生都能回答了自己的见解,少数几个甚至能回答出我想听到的答案,这让我甚是欣慰,也告诉了我,课堂是一方热土,学生们能舞出的精彩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最后,我想说,说到不如做到,做到不如做好,希望枫叶文化精神的精髓能真正走进我们的每一次教研例会,能融入到的每一次枫叶课堂,能真正融入到每一个枫叶人的骨髓中去。